汉代民居之缩影——陶楼
汉代的地上建筑存世甚少、且多为石造之摹阙,而未见住宅遗迹,所幸尚可自明器中窥见一二。明器又称为冥器,是一种陪葬物。汉代崇尚厚葬,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之下,陪葬物多以陶制成缩小比例的屋舍、佣仆及牲畜形象等,因而使我们对两千多年前的建筑多了一些认识。目前可见的明器类型,涵盖了合院、宅第、楼阁、牲畜屋舍以及巨大的坞堡等,明器虽然属于缩小的陶制品,但其空间组织清晰、造型优美、构造合理、且有艺术加工表现,值得我们细加观察。
明器陶楼造型多样、反映了汉代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,包括士农工商与贩夫走卒·有些陶楼上面出现许多人物,显示出当时的生活情调,特别是人与空间的关系,例如门庭内有人打扫、纺织,正堂内宾主把酒高歌,开怀畅谈,楼阁上有人凭栏眺望,似是观景,又像警戒……适切地反映汉代中国人的生活文化。
当然,这些出土的陶楼明器史更是研究汉代建筑的重要史料,可补实物之不足。有些陶楼制作写实而精细,无论是建筑构造细节或装饰图案色彩皆表现无遗。结构方面除了梁柱外,柱头及梁上斗拱毕现,拱身曲线多样,如“一斗二升”、“一斗三升”及上下重叠之斗拱或斜撑木等。
看出汉代拱尚未定型与制式化。门窗的细部与后代几乎相同,包括门楣、门簪、门槛、门环铺首及窗棂等,作法成熟。屋顶的形式方面,可见到两坡顶的硬山、悬山与四坡顶的歇山、庑殿或攒尖顶。屋脊上的裝饰则有凤凰朱雀、叶状脊瓦或类似鸱尾之瓦件。木构件外表敷以色彩,主要以朱、青、绿、黑为多,至为华丽。
陶楼出土的地理分布颇广,从山西、河北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北到南方的广东皆可见之,而建筑空间与造型极为丰富,其中以鸠堡与水榭最引人注意。坞堡是一种具防御作用的大型住宅,以高墙围绕。并起高楼,高楼内庭堂相间,楼宇内庭堂错落,犹如一座小城堡。在河南焦作出土的一座坞堡,有两座高耸的楼阁,在半空中以廊桥相连,复道行空,可蔽风雨,极为罕见。另外,兰州博物馆所藏的一座汉代坞堡,中央凸起五层楼阁,四角各有小楼拱卫、而各小楼之间连以空中阁道,布局严懂而奇巧,造型兼有琼楼玉宇之趣,从汉代史书所载长乐、未央宫之建筑可资佐证。
水榭系将一座多层楼阁立在池沼之中,少则三层,多则五层。当时可能是出于防御或宗教思想而有如此之设计,后世极为少见。但清初乾隆皇帝在北京所建国子监辟雍与北海小西天却因袭此法,将殿阁筑造于水中岛上。
下一篇:正脊与正吻

中式庭院怎么做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要点与理念…

庭院文化砖:中式庭院设计,中式庭院景观设计施工…

中式建筑中细节之美无处不在,今天我带你细数那些中式建…

余荫山房仿建项目不仅蕴含了木雕、贝雕、砖雕、灰雕、…

砖雕,俗称“硬花活”,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。…